了这个无常的变化而产生出离心,修四念处,成就了偏空涅盘。
大乘佛法是从变化当中看到另外一个不变化的本性,就是看到这个水流的变化,又看到它的湿性——清净本性是没有变化的。所以从清净本性当中产生一种荷担菩提心、荷担众生的菩提愿望——上求下化。如果生命都只有变化的一部分,那么菩萨不必发菩提心了,发出离心就好,所以这个在整个大乘佛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只看到生命变化的一部分,你很难发菩提心。你为什么发菩提心呢?生命都是变化的,变化以后你就死亡,死亡以后到偏空就涅盘,就什么都没有,那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个观念:“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我们看到经文,佛陀不断地在告诉我们一个生命观,就是你今天要走大乘佛法的路,你要训练自己双向思考:生命有变化的部分,让我们产生出离心,有所放下;但是生命当中有它永恒的部分,让我们有所承当。所以你看大乘佛法讲话,很少讲单方面的: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看破,有所承当。因为他看到的生命是两部分:变化的一部分、不变化的一部分。这就是大乘佛法为什么能够“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能够无住又生心、生心又无住,因为大乘佛法看到生命是看到两方面。智慧会引导一个人的行为。
当然,我们从这段经文当中看,其实波斯匿王所觉悟的没有那么深。他觉悟不到、看不到真如本性,他只是相信有来生。看到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有些东西是不受死亡破坏,能够贯穿死亡,包括业力,包括六根的本性,所以他知道有来生,感到很安慰。他的觉悟只是这样子而已。这一段是佛陀对波斯匿王有关断灭见的启请所作的开示。
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分二:子一、疑问;子二、示答。
好,我们看下一段,“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这一段佛陀就正式来回答阿难尊者的问题。
这个垂手就是佛陀的手臂上指于空、下指于地,可以说是以上下的垂手来开显见性是没有增减的。
“十番显见”前面的三番,都是把真妄作一个很清楚的切割:真实的东西是不变化的,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可以说是破妄显真。你看前面三段,都是把盗贼跟主人作一个非常清楚的厘清。但是这一段以后就不太一样,佛陀开始发明“真妄不二”的道理:其实贼就是主人,主人也可能会变成贼。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在迷悟的差别。你迷惑的时候全部是盗贼,你觉悟的时候盗贼全部变成主人。这一段就不容易理解了,已经慢慢达到真妄不二的道理。当然,不容易理解的东西,佛陀是有善巧的。
我们看佛陀的回答。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疑问”,第二段是“示答”。
子一、疑问
我们看阿难尊者心中的疑问。看经文。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佛陀在前面讲到生命的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本性以后,阿难尊者有一个疑惑,他就从座位中站起来,礼佛合掌,长跪而白告佛陀说:“佛陀啊!如果我们六根门中这个见闻嗅尝觉知它的本性是不生灭的,是本来清净,那么佛陀为什么在前面诃责我们生死凡夫,是无始劫来遗失了真如本性,生起烦恼,颠倒行事,造作罪业,最后自取流转?希望佛陀能够兴起大悲心,为我等来开示心中的疑惑,洗清我心中的尘垢。”这个“尘垢”就是指心中的疑惑。
这段经文,古德的意思是说,阿难尊者听到了前面的经文说是“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有生灭跟不生灭,那么这个道理跟前面的不能会通。前面第三十三页讲到说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