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跟我们众生的本性是不二的,只是他的因缘不同,他觉悟了。他觉悟以后,依止觉悟的心开展出他的波罗蜜的功德,显现出万德庄严。我们的本性,因为迷惑了,所以产生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把这个杂染因缘跟清净因缘两个因缘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不二的,是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显出一个手臂,一个是端正相、一个是颠倒相,这是作用不同。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看颠倒相,也不看端正相,把这个手臂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就是一个手臂。就是一个手臂,它显出两个相状。
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把我们众生跟佛陀作一个比较。我们今天创造出一个惑、业、苦的因缘,佛陀创造出一个法身、般若、解脱的因缘,但是,当这两个因缘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我们两个是同一个本性的。就是,整个十法界的原点是一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整个大乘佛法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可以作生命的改造。这个就是所谓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道理。
丑二、正以法合。分三:寅一、直举法合。寅二、敕令谛观。寅三、备明倒因。
寅一、直举法合
我们看下一段,“正以法合”。
前面是用譬喻,佛陀以下用合法。这一段当中有三段:第一段,直举法合;第二段,敕令谛观;第三段,备明倒因。
我们先看“法合”。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佛陀说我们这个身——这个身其实包括心(我们的五蕴身心)。我们的五蕴身心多诸障碍,举手投足都是跟烦恼障、业障、报障相应,这就是我们的身心。而如来的清净法身——什么叫清净法身呢?唯识学上说,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佛陀的身心世界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与解脱、与安乐相应的。我们的身心世界举手投足,一动都是痛苦、都是障碍。
把这两个身心世界一比较,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如来的法身、这种大功德法身的产生原因是因为正遍知的关系。“正遍知”是佛陀的十种通号之一,也就是一种“佛陀的智慧”。这个“正”就是讲到佛陀的根本智,能够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而成就自身的受用。那么“遍知”——这个后得智是通达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来善巧度化众生的他受用的智慧。这个正知跟遍知,等于是佛陀的智慧。也就是说,佛陀的大功德的法身是由两种智慧所成就:根本智、后得智。我们的五蕴身心是怎么成就的呢?是由于颠倒的攀缘心。我们刚开始迷惑,然后取着,然后到处乱动,动到最后就产生了一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痛苦。
这一段经文,它所要诠释的是,为什么同一个清净本性,它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清净法身、一个是五蕴身心呢?因为佛陀依止智慧,我们依止颠倒的心,差在这个地方。
我们说明一下。前面佛陀所要发明的是“不二”,就是,端正相跟颠倒相是同一个手臂,可以说是摄事归理。但是佛陀害怕阿难尊者会执理废事,所以他就开显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然本性一样,但是因为迷悟的不同,还是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迷悟的不同,因缘还是不同。这当中就是因为一个是依止智慧的观照,一个是依止颠倒的妄想。所以可以得到结论:我们跟佛陀起心动念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本性是一样的。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
寅二、敕令谛观
我们看第二段的“敕令谛观”。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陀把佛陀的清净法身跟凡夫的五蕴身心的相貌讲出来以后,就问阿难尊者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