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应该详细地观察、如实地观察,我们之所以变成凡夫的五蕴身心、多诸障碍,佛陀之所以成就清净法身、成就解脱安乐,这两种你好好比较,到底这个颠倒名称的由来跟它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说,好端端的,我们为什么就变成这个样子呢?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五蕴身心这个障碍呢?它的生起点在哪里呢?它的名称由来在哪里?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跟法会大众他们的表现是“瞪瞢瞻佛”。“瞪”就是两个眼睛直直地看前面,“瞢”就是说明心中充满了疑惑。两个眼睛直视、心中充满了迷惑来瞻仰佛陀,而且眼睛也不转动,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身心世界怎么会有颠倒。为什么我们会流转?为什么会变成五蕴身心?他根本不知道原因。
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佛陀是用问的方式,希望阿难尊者能够恍然自悟,但是阿难尊者积迷已久而不自知。我们怎么知道阿难尊者不知道呢?因为他表现出来是一个“瞪瞢瞻佛”,他根本就是不知所措,不知道颠倒在哪里,所以还得要仰仗佛陀的回答。
寅三、备明倒因。分二:卯一、示无倒性。卯二、示颠倒相。
好,我们看第三段。佛陀的回答当中,“备明倒因”,就是完备地、很详细地说明我们之所以产生颠倒的原因。这个地方有两段:先解释不颠倒的体性,再说明颠倒的相状。
我们看这个不颠倒的性。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怎么能够去不颠倒地看人生呢?佛陀在这一段讲出来,什么叫不颠倒,什么标准叫作不颠倒。
“佛兴慈悲”,这句话意思是说,因为前面佛陀问阿难尊者身心颠倒所在,阿难尊者可以说是瞪瞢瞻佛,不知所措,他根本就不知道启请;那么在没有启请之下,佛陀有因缘还是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主动地回答。所以叫作佛陀兴起大慈悲心,哀愍阿难尊者跟与会大众,就发动了“海潮音”。海潮音就是说佛陀的法音譬如大海的潮浪,是应时而至。海潮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退潮是有一定的时机。这个地方就比喻佛陀的说法是应时、应机而说,绝对不会失去其时。该说的时候会说,不该说的时候佛陀默然,所以佛陀的说法就像海潮音一样。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善男子,把他过去常宣说的法门宣说出来。
这个地方古德说,佛陀先为实施权,把唯识的权法讲出来。他说,我过去曾经讲到一个观念,说是“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作为一个方便的教法,佛陀对生命的解释,是把生命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个是色法。色法就是有质碍。比如说,这个桌子在这个地方,你摆了桌子就不能摆椅子了,它有质碍,它互相会障碍。包括我们身心世界的五根六尘,都叫色法。
第二个是心法。心法的特色就是明了分别。当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感受、想法,明了分别,这是一种精神状态。这个地方讲到八识的心王。
诸缘。这个诸缘是引生色、心诸法的因缘。比如说色法是二缘生,要有亲因缘——就是种子;还要有增上缘,产生色法。心法是四缘生,要有亲因缘、有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产生心法。这是产生色心诸法的因缘。
色心诸法会相互作用。产生作用的时候,会产生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善恶的功能。
产生功能以后,就创造了不同的身心世界的差别的分位,就是“诸所缘法”,就是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这就是描述身心世界的差别分位,一个专有名词。
其实这五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