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因缘观,我们所谓的“因”,是主要的因素叫作因,叫作亲因缘。比较次要的因素叫作助缘,我们叫作“缘”。有主要的因素跟次要的因素。首先破除我们这一念心它不是“因”而生。这地方有标列跟破斥。先看标列的地方。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你说心性是假借因缘而生,那么我再一次地问你,因为有这个见——这个见是指的所见之境,我们一定有一个所缘境,有人、有事,外境的刺激,所以才把见性的功能——所谓的见分给表达出来。这样子讲是对的,但是这以下有问题了,这个见性的自体,到底是因光明的境而有这个见的功能,还是因黑暗的境才有见的功能,还是因虚空的境才有见的功能,还是因为阻塞的境才有见的功能呢?
我们这一念心,你说有因而生,那是什么因而生呢?有四种因:光明、黑暗、虚空、阻塞。阿难!假设我们见性的自体是因光明而有,如此一来,当光明消失的时候见性的自体就消失了,你就见不到黑暗。假设因暗相而有,那么也会随暗相而消失,你见不到光明。如是乃至因虚空、因阻塞的道理,都是同于前面的道理。所以它的生起,你不能说它有因而生。
如果它有这个因而生,你说,诶,我的生起是某甲的因而生,当某甲消失了,我就要消失了。因为你是假借他的因缘而生嘛!你身上本来没有钱,我借给你一百块你才有钱的。你身上为什么有钱呢?是假借我借你一百块你才有,我要向你讨回来,你就没有了。你看我们的身体,是假借色受想行识而有。当有一天业力结束的时候,我们的色法被讨回去了,我们的感受也被讨回去了,我们的想法也被讨回去了,我们的五蕴就完全消失了。
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先跟宇宙万法借这五个东西,组成一个所谓的身心世界。对不对?诸法因缘生嘛。等到有一天,我们的业力福报享尽的时候,宇宙又把我们这一念心性借的东西要回去了。这个时候,我这个身心世界又完全消失掉。为什么?你是跟它借的嘛。你借,你总要还嘛。
那么身为心性,你的功能是跟光明借的,还是跟虚空借的,还是跟阻塞借的?既然是借的,你总要还。还的时候,这个心性就断灭了,这个不合道理。所以不能说有因生,因为心性不是借来的。
好,我们看破“缘”。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复次,阿难!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依止光明的助缘才生起,有光明你才有心性,还是依止黑暗的因缘,还是依止虚空,还是依止阻塞?假设因为空有,那么随虚空而消失,你就见不到阻塞的相状;若因为阻塞的相状而有,你就见不到虚空。乃至于因光明、因黑暗,都是同于因空、因塞的道理。
我们这一念心性,前面讲它非自然,古德说因为它有“随缘”,所以不是自然。这个地方讲非因缘,就开显我们这一念心性有“不变”,它不能变。所以它不能跟别人借东西,它不是借来的。
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什么东西都是借来的。你看你的正报,你的色受想行识,你所受用的环境,都是暂时借来的。什么叫借?就是有借要有还。暂时借你用一用,你不能当真的。经过一百年以后,它又向你讨回去了。但是心性不是向别人借来的,这是众生本具嘛,所以它有“不变”。就是说,生命,不管你怎么变,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来生变成一个天人,这个因缘法它是随缘变化的,但是那个清净的本性永远都是这样。
我们讲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本性是不能变的。为什么不能变?因为它不是借来的,不是跟任何人借来的。我们一旦借来的东西,它就有时间相、有虚空相。
子三、结显自性 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