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俱生变异”,也能够知道药跟药之间互相组合所产生的效果,这个药跟这个药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它的一个组合性。还有它的“俱生”,俱生就是这个药它与生俱来的药味。黄莲与生俱来就是苦的,甘草与生俱来就是甜的。“变异”就是经过调制以后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味道。有些药经过蜂蜜去调制以后,它的效果就特别的殊胜,要怎么去产生调制变化。从药性来说,这个药的冷热,是冷性的、是热性的;是有毒的、无毒;是可以吃的,是不能吃的;乃至于它的味道是酸甜苦辣,都能够一一地了知它的药性药味。这个是讲到他品尝以后得到各种的知识。
第三段,“即味开悟”。就正式讲到他破妄显真,看到药的总相。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前面,药王、药上身为医生,只能够从药物的假相上来分别,但是后来产生了因缘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就是“承事如来”。后来,他因为发了殊胜的愿,供养了佛陀跟大众师,跟三宝结缘,就有因缘能够亲自承仰奉事诸佛如来,当然这当中也包括了听闻大乘的了义的教法。所以他在品尝药味药性的时候,不再只是心随相转,而能够产生微密的观照。
观照什么呢?“了知味性”是“非空非有”。刚开始先了解这个药是冷的、热的、中性的,进一步他去观察这个道理是“非空非有”。
什么叫“非空”呢?当我们的根跟尘相应的时候,你看你的舌根跟味尘一接触的时候,可以说冷热诸性是了了分明,所以它是非空。因为它的确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叫非空。什么叫“非有”呢?当根尘分离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你说它的味道是冷热,但是我们舌根一旦离开了这个味尘的时候,它这个冷热的体性就了不可得了,所以它是“非有”。
所以,从这个药的观察我们就知道,当这个药在治疗身心世界的时候,它的相貌是“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因为它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药本身没有真实体性的,只就是众生的循业发现。怎么说呢?因为它“非即身心”。药吃到我们身体中,跟我们的身心没有真实地结合。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看这个药是热性的,你现在身体很虚寒,如果真实结合,那应该所有热性的药吃下去都有效果,但事实上不然。你看有些人业障现前的时候,他吃什么药都没有用,对不对?那表示说什么呢?还是要探讨到循业发现。所以我们中国常讲一句话说,医生缘、主人福。你没有那个福报,这个药你吃下去对你没有用。为什么?因为药本身没有实体。如果药有实体,那有钱人永远不会生病。他永远不会生病,因为他所有的病吃药都可以治好。但事实上不然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药没有跟身心真正地和合,只就是你有这个福报力。你过去生有这个福报力,那么药物跟你结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是这样子的。这叫“非即身心”。
但是,也“非离身心”。你也不可以说它完全不和合。药跟身体完全不和合,那你怎么把病治好呢?所以,缘生缘灭的东西,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个叫作什么?叫作循业发现的一个假相。假相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够说它“有”,但是你也不能够说它“没有”。你有这个福报,你就感觉它有;你没有福报,你就感觉它没有。就是这么回事。
那么,换句话说,有没有不是药本身决定的,是因缘决定的。我想,我们先了解观念,“诸法因缘生”这句话很重要!一个法到底有没有存在,不是“法”决定的。你说,欸,这个药就是药!不是这个意思。有些人吃药下去,他死掉,变成毒药了,也是有。所以它到底是良药还是毒药呢?药本身不能决定,是因缘决定,诸法因缘生,就是由你的业力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