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讲】(5 / 7)

所以叫作“非即身心,非离身心”。

所以药王、药上菩萨行医这么多年以后,觉悟到一个道理,原来这个药是“非空非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分别味因,从是开悟”。他能够探讨到这个滋味最初的根源——它本自不生,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所以“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众生的循业发现而已。从这个地方,他真实地开悟到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地方,他从一个世俗的医生,最后回光返照而悟入了真如理性。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看第四段,“觉味得果”。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从那么一个开悟的过程以后,就承蒙佛陀的慈悲,跟我印证我们两个兄弟药王、药上两位菩萨这个名称的安立;在楞严会上,我们都已经承蒙佛陀授记,将来必能够继承佛位,所以位登法王之子。那么我们回观我们过去是怎么成就的呢?“因味觉明”,我们依止这个药的味道,而悟入了这个药味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谓的相妄性真的道理,而现在位登法身菩萨。佛陀您现在问我整个圆通的修学过程,正如我个人所修所证,我认为是,以味尘来当所观境是最为殊胜、最为无上。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观念。我们看到这些大小乘的圣众,要悟入理性之前都有一个宿世的因缘。所以我们讲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所有的人,要成就圣道之前,第一件事情:跟三宝结缘,没有一个例外的。你一定是先结缘。比方说你整天做香灯,你就闻到那个香味,然后你跟那个香就结下缘,以后你可能因为香气而得度;你整天擦佛像,你就看到佛像的色身有时候有灰尘,有时候没灰尘,然后慢慢地你也因为这个因缘而得度。方便有多门,但是我们刚开始一定是什么?先结一个缘。

所以《法华经》上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陀在法华会上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没有相状的,是一念心性。一佛乘哪有相状呢?但是每一个人要悟入心性之前,一定要“佛种从缘起”,所以《法华经》说,要开方便门,才能够入真实相。没有一个人说,我不要方便门,就直接悟入真实相,我刚开始不要去供养三宝,不要跟三宝结缘,然后我就悟入真实相。那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叫作独觉,成佛之道不可能。所以我们看看,在介绍二十五位圆通之前,都有一段的宿世的因缘,从因缘当中慢慢地观察,然后从相状而悟入到法性,悟入到心性,一定是借假修真,这个过程谁都不能避免。

壬五、贤护观触

贤护,就是说他过去的一个因缘。他能够经常以贤善的功德来守护自己跟一切众生的善根。他是怎么样保护他的善根的,在经文讲得很清楚:他观察“触”,身根所对的触尘。

【图三】

看经文第一段,“宿因入室”。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

这个地方讲到他过去的因缘。跋陀婆罗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贤护,他能够以贤善的功德来守护自己的善根,叫贤护。他的“同伴”,就是他共修的十六位大菩萨;“开士”就是他们有资格开导众生,叫开士。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陀说,“我等”,就包括了贤护跟十六位共修的菩萨。我们最先发心的时候是在什么时候?是在威音王佛。那是很早了。在经典上说,过去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有二万亿个威音王佛。这个地方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