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王佛是指最初的一尊,在二万亿个威音王佛当中的第一尊。那么他是在什么时候出世呢?是在威音王佛灭度以后的像法时代出世。也就是在什么时候呢?也就是在《法华经》里面的常不轻菩萨时代。诸位知道常不轻菩萨,这个跋陀婆罗比丘跟常不轻菩萨是同一个时代。当初常不轻菩萨以顶礼一切众生来宣扬一佛乘的观念,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有佛性。这个时候跋陀婆罗是持反对意见的,他是对常不轻菩萨种种的诃责骂辱,后来才忏悔的。所以他等于是跟常不轻菩萨同一个时代,都是在威音王佛的像法时代。是怎么个情况呢?“闻法出家。”因为佛陀灭度了,他听闻佛陀的遗教而触动他的善根出家。
跋陀婆罗出家以后,“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大众师半月半月在洗身的时候,就跟随众僧,依戒腊一个一个次第地进入到浴室当中来洗身。洗身当中就发生了一些事情,看第二段“即触开悟”就清楚了。
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跋陀婆罗比丘出家以后,他在洗身体,身体跟水接触的时候,突然间生起一个微密的观照。他观察水的体性:它是湿冷的体性,它既不能够洗尘,也不能够洗体。
为什么水不能够洗身上的尘垢呢?因为尘垢是无知之物,没有知觉,它怎么能够感觉这个水的冷湿的体性呢?所以这个水没有真正的洗到尘。
它也不是真正的洗身体。因为身体也是一个四大假合,也没有明了性,它怎么知道冷热的体性呢?所以也不能够洗体。
也不是洗身根,也不是洗尘,根尘都不可得,中间的了别的身识也就不生分别了。因为根、尘、识这三个是要么三个都存在,要么三个都没有,所以,尘不可得,根也不可得,中间明了分别的心识也就不可得。所以他在洗身体的时候突然间“得无所有”,了知这个根尘识三,中间没有真实的、主宰的自我,这个时候证得我空的真理,应该说是得到一个这样的胜解。在过去很早很早之前威音王佛的时候,他就有根尘识“得无所有”这么一个深刻的善根的理解。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当然在《法华经》上说,他因为毁谤常不轻菩萨曾堕落到三恶道,但是在堕落过程当中,因为这样一个深刻的胜解,他都没有忘失他的善根,乃至于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到了现在“从佛出家”。这个佛是谁呢?释迦牟尼佛。他过去生从威音王佛出过家,有这个出家的善根,虽然到三恶道去,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又出家。蒙佛的开导,把他过去的善根启动了,今生就正式证得我空的真理。但是他最早的善根,是在他过去洗澡的时候就有所体验了,知道这个水也不洗尘,也不洗体,这中间也没有了别的心识,当体即空。他有这么一个胜解,最后就证得我空的真理。
我们看第三段,“蒙印命名”。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彼佛”,这个彼佛,是指他得到名号的最初,是威音王佛就安立他作跋陀婆罗。“妙触宣明”,妙触就是指的他当初的所观境,依止尘境而观察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谓的尘境,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谓的“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所以从相状当中悟入到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成“佛子住”。这个地方已经成就等觉菩萨了,他的本门是等觉菩萨。所以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他已经是等觉菩萨。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佛陀问圆通的修学,正如我所修所证,我是以触尘为殊胜无上的法门。
这个地方讲到贤护比丘整个修学圣道的过程,他的迹本二门。
壬六、迦叶观法
迦叶尊者的所观境,是